电子信息行业动态第83期
要 目
▌华为海思发布全新MCU芯片
▌中国科学家发表“大芯片”论文:国产256核RISC-V处理器
▌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降幅收窄,联想份额稳居第一
▌12月中国彩电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22.3%,创下年内单月最高降幅
▌2024年显示器面板供应格局预计趋稳
▌2024年中国AR市场增速将达到101%
华为海思发布全新MCU芯片。在2023年openEuler峰会上,上海海思推出了支持openEuler系统的A²MCU解决方案。海思表示,A²针对家电、能源、工业、汽车等领域推出,不仅涵盖基于RISC-V的系列化MCU,还包含兼容ARM指令集的高性能MPU,以及与之紧密配合并优化的操作系统。该方案的推出对日益扩大的AIoT形成了更加完备的支持。
从该芯片的支持方向可以看出,海思正在为欧拉生态的完善提供更强有力的底层芯片支持。欧拉作为鸿蒙系统的孪生系统,主要面向服务器、边缘计算、云、嵌入式设备等B端领域。而欧拉的发展需要依托从芯片、硬件、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。MCU 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,在万物互联、智能化的 AIoT 时代,是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实现连接、安全、智能的关键。正是因为认识到芯片和操作系统深度结合带来的价值,海思A²解决方案把MCU、MPU芯片与openEuler操作系统进行协调优化,通过芯片和操作系统在底层的紧密配合,可以针对行业场景进行更为深度定制和优化。
此外,海思A²解决方案中MCU集成了高性能的AI处理器,可实现高效的AI推理和机器学习任务。这意味着该产品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数据,为智能家居、工业自动化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大的计算支持。同时,针对高性能MPU,海思也实现了基于openAMP(开放非对称多处理)的多操作系统框架混合部署,基于该框架,客户可以在一颗MPU芯片上同时部署多个操作系统。
于此同时,海思A²解决方案中MCU采用了RISC-V架构,致力于实现芯片的自主可控。对国内企业来说,近年发展迅猛的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-V成为摆脱国外的垄断的选择和机会。过去几年,RISC-V在中国发展很快,目前已在大量场景中有所应用。中国RISC-V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生态建设当中。A²解决方案中MCU基于RISC-V开发,在取得更高自主性的同时,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特有的差异化优势。
中国科学家发表“大芯片”论文:国产256核RISC-V处理器。随着摩尔定律的逐步放缓,芯片制造商正在寻找其他方法来提高处理器的性能,包括架构创新、更大的芯片尺寸、多芯片设计,甚至晶圆级芯片,比如Cerebras的WSE系列AI芯片。近日,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《基础研究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,讨论了光刻和小芯片(Chiplet)的局限性,并提出了一种称之为“大芯片”的架构。论文介绍了一种先进的256核多芯片计算复合体,名为“Zhejiang”。
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还计划将这款基于RISC-V架构的256核多芯片扩展到1600核,以创造整个晶圆大小的芯片,作为一个计算设备。据悉,“Zhejiang”由16个小芯片组成,每个小芯片有16个RISC-V内核。研究人员表示,该设计能够在单个分立器件中扩展至100个小芯片。
据中科院研究人员介绍,“Zhejiang”将使用22nm工艺制造,大芯片计算引擎将由超过1万亿个晶体管组成,占据数千平方毫米的总面积,采用小芯片封装或计算和存储块的晶圆级集成。对于百亿亿级HPC和AI工作负载,报道认为中科院很可能正在考虑HBM堆叠DRAM或其他一些替代双泵浦主内存,例如英特尔和SK海力士开发的MCR内存。RISC-V内核可能会有大量本地SRAM进行计算,这可能会消除对HBM内存的需求,并允许使用MCR双泵浦技术加速DDR5内存。
工艺、架构和功耗——从这几个直接决定芯片性能的维度来看,现阶段国内无法短期在前两者中取得突破的情况下,使用开源技术、通过增加芯片面积来实现高性能满足功耗、体积不敏感领域的应用或许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。从Cerebras Systems推出的巨芯二代WSE-2来看,“堆料”带来了破纪录的2.6万亿个晶体管和85万颗AI优化内核,采用台积电7nm工艺,可以提供人脑级别的AI计算能力。该系统卖给了包括阿联酋、美国、日本的一众云计算、大学和研究所,并帮助公司实现了盈利,至少证明了大芯片的商业价值。
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降幅收窄,联想份额稳居第一。近日,市场调查机构IDC发布了最新的全球PC出货量跟踪报告。报告显示,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6710万台,同比下降2.7% ,已连续八个季度出现收缩。虽然同比仍呈下跌态势,但出货量下降幅度在持续收窄。据IDC数据显示,2023年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暴跌29.0%,随后三个季度降幅不断收窄,预计今年一季度增速将有望回正。从季度表现来看,四季度出货量环比增长8.9%,在过去三个季度均有增加,PC市场正呈现回暖态势。
具体厂商表现来看,第四季度全球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联想、惠普、戴尔、苹果与华硕。联想四季度全球出货量达1610万台,同比增长3.9%,全年出货量为5900万台,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2.7%,牢牢锁定全球第一的地位。近日,联想更是推出了全球首款商务AI PC,AI PC作为全新产业生态,用户终端厂商等角色都在发生巨大变化,将有望打破目前PC市场需求低迷的局面。
其他调研机构的判断与数据也展示了对2024年PC市场的乐观预期。调研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,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为6330万台,同比增长0.3%,困扰行业两年之久的库存问题趋于正常,供需关系将在2024年继续保持平衡。调研机构Canalys预测,在全球经济逐渐恢复的背景下,消费者对个人电脑的需求也逐渐回暖,2024年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将迎来新的增长。根据Canalys的预测,2024年全年出货量预计达到2.67亿台,较2023年增长8%。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Windows的更新周期,以及具备AI功能和采用Arm架构电脑的崛起。
12月中国彩电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22.3%,创下年内单月最高降幅。近年来,电视产品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革,随着视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,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被移动互联网分散,彩电在家庭消费中的需求地位不断下降,市场新增需求拉力较小,行业承压明显。2023年上半年,国内彩电整体市场的表现勉强与去年同期持平,但是进入下半年,市场大盘颓势尽显,月度同比降幅均在10%以上,12月降幅甚至跌破20%。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,2023年12月,中国彩电市场出货总量达345万台,环比下降3.4%,同比下降高达22.3%,创下年内单月最高降幅。出货量大幅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终端市场的持续低迷。根据洛图科技线上监测数据显示,从12月1日至31日,中国电视市场线上公开零售渠道(不含抖快等内容电商)的零售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0%。中国彩电市场前7大传统主力品牌,即海信、小米、TCL、创维、长虹、海尔、康佳以及含其子品牌的出货总量约为318.5万台,同比下降21.5%。
分阵营来看,第一阵营的TOP4品牌当月出货总量达到275万台,同比下降17.4%,跌幅虽低于大盘,却也是创下2023年的单月最大降幅。事实上,第一阵营作为市场出货的绝对主力,其表现就基本决定了大盘走向。海信(含子品牌Vidda)12月出货量85万台左右,同比虽然小幅下降,但出货量蝉联月度第一。从第四季度开始,小米电视的策略发生变化,重点聚焦在产品结构升级以及经营利润之上,出货量明显收缩,12月出货量约65万台。TCL(含子品牌雷鸟)12月出货量超过60万台,同比小幅下降4.6%。2023年以来TCL品牌表现相对稳健,叠加子品牌雷鸟的出色表现,全年出货总量接近700万台,超过了2022年。创维(含子品牌酷开)当月出货量亦超60万台,全年部分月份呈现同比增长。
第二阵营的长虹、海尔、康佳三个品牌在12月的合并出货总量接近50万台,同比大幅下降40.0%。年度累计的合并出货总量不到500万台,不及第一阵营的单一品牌出货量,同比大幅下降29.4%,年度市占率约为13.1%,较2022年下降了3.9个百分点。
2024年显示器面板供应格局预计趋稳。2023年显示器商用市场表现乏力,在后疫情时代经济透支的背景下,欧美地区需求复苏仍不及预期,中国消费市场需求有所回暖,但中国市场的有限复苏难抵欧美市场的下滑,整体来看,今年显示器市场需求处于近三年最低位,全球整机出货预计同比降低6%,上游面板全年预计出货145M,同比降低7.2%。展望2024年,商用市场预计在触底后逐渐温和恢复,刷新率升级的趋势进一步助力商用市场换机,预计全球显示器面板出货150.8M,同比预计增长4%。
从各面板企业规划产能来看,2024年显示器面板厂商出货规划共173.7M,其中京东方24年出货规划47M,从当前头部品牌的供应链规划来看,未见明显的份额向其倾斜,但商用主力品牌仍旧延续供应链分散管理的策略,在商用市场回温的前提下,出货规模有望小幅增长。华星光电24年BP为30M,凭借在消费市场的优良表现,出货规模增长迅速,电竞产品的全面布局以及升级规划使其有竞争力。惠科24年BP制定为30M,当前减产幅度较为明显,产品布局上加速电竞规划,增加高端布局,价格策略执行或将贯穿24年上半年。韩厂聚焦OLED市场,LGD24年BP制定为26M,SDC OLED面板出货BP 1.4M,以Dell和Samsung导入为首,继续增加高端电竞品牌的导入。台厂24年规划稳中求增,争夺头部消费品牌的供应,其中AUO BP规划24M, INX 24年BP规划14.5M,主要聚焦23.8和27英寸增长。总体来看,虽然24年上游面板供应仍有新入局者,显示器面板价格难有去年的降势,预计2024年将小幅震荡。若面板厂调控稼动有导致供应再度陷入紧张的态势,面板价格有望更快的进入持平或上涨的区间。
2024年中国AR市场增速将达到101%。伴随着高通公司的AR专用芯片的发布、光波导技术的进步以及苹果Vision Pro头显的上市,全球主流厂商将接连发布或迭代一体式AR,2024年将是增强现实(AR)和虚拟现实(VR)行业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年。根据IDC数据显示, 2023年全球AR/VR头显出货量为810万台,同比下降8.3%,中国AR市场2023年全年出货预计达到24万台,同比增长133.9%,其中一体式AR出货预计3.5万台,分体式预计AR(目前产品大多需连接智能手机使用)出货20.5万台。预计2024年中国的AR出货量将持续高速增长,增速预计达101%,其中分体式AR仍将是AR品类的主流。从企业市占率来看,Xreal、雷鸟、Rokid在中国AR市场出货占比超70%,Pico在中国VR市场出货份额达58.5%,位居行业第一。总的来看,随着苹果设备Vision Pro在2024年的上市,国产供应链将加速切入,显示屏幕等成本将出现下探,国产在整机组装、图像芯片、显示屏幕、扬声器、电池等多个环节中占比将持续提升。伴随着厂商的成本压力开始改善,虚拟显示企业更容易实现硬件盈利,AR/VR头显价格将进一步下探,在 Meta的Quest 3、苹果的Vision Pro等头显带动下, 2024年全球AR/VR头显出货量将会迎来明显的增长,预估同比增长46.4%。